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三年级上 >>课文练习 >>

《左忠毅公逸事》《与妻书》教案及同步练习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左忠毅公逸事》、《与妻书》
 
教学目的
一、了解通过肖像、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特点。
二、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特点。
三、了解“逸事”这类文体的特点。
写作特点
    1、通过肖像、语言和行动描写刻画人物
    “面额焦烂不可辨”是写左光斗受酷刑后的形象,“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则表现左光斗坚强不屈、嫉恶如仇的精神。寥寥几笔肖像描写,点出了人物的性格。“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在狱中对史可法的一番训斥,突出了左光斗大义凛然,寄托史以重任的苦心。这是很传神的语言。至于行动描写,“即解貂覆生,为掩户”,生动地表现出他对人才的爱惜之心;在狱中“席地倚墙而坐”“奋臂以指拨眦”都表现了左光斗的刚强不屈。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写的是左光斗的逸事,可自首至尾都写到史可法。其实,是以史可法作为左光斗的正面衬托。开头写史可法寄身寒寺,刻苦攻读,是为了突出左光斗的求贤若渴和慧眼识真才;写史可法探监,是为了显示左光斗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精神以及对晚辈的厚爱和重托;写史可法奉命守御,尽忠尽职,是为了突出左光斗言传身教的巨大影响,表现他虽死犹生。三个场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左光斗的形象十分鲜明。
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   
    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又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初散文家。康熙四十五年(1706)中进士。五年后,因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被捕。戴名世是方苞的同乡好友,富有民族气节。御史赵申乔告发他的《南山集》中有“狂悖”的话,清圣祖下令杀害他,牵连被杀的共有300多人。这是清初最大的一次文字狱。方苞曾给《南山集》作过序,《南山集》的木版又藏在他的家里,因而受到牵连。后来经人营救,才得免死,被编入汉军旗为奴。康熙知道方苞有学问,让他在皇帝的南书房从事修书工作,曾任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时,诏免旗下奴籍,任内阁学士。乾隆初年,官至礼部侍郎。方苞致力于写作古文,是“桐城派”的创始人。他长于散文,提倡“义法”。义,就是要言之有物;法,就是要言之有序。他推崇《左传》、《史记》和唐宋八大家。著作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与妻书》
教学目的
一、体会本文既儿女情长又英雄气壮的特点。
二、体会本文饱含感情,熔抒情、记叙、议论于一炉的特点。
课文分析:
这篇文章是一封书信,也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它反映了一个民主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作者林觉民,是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他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夜里,写下了这封给妻子陈意映的遗书。通篇围绕着正因为爱妻子,所以忍心舍妻赴死的道理展开,既儿女情长,又英雄气壮。它充满着对旧社会的控诉,对新社会的向往。它展示了一个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表现了革命者“牺牲百死而不辞”的革命精神。
写作特点:  
《与妻书》是一份革命者的情书。它通篇洋溢着一个革命者对祖国、对人民、对妻子那真挚的、深厚的爱,并且把这种爱完美地、和谐地统一起来。推一己之爱而爱天下,为天下之爱而去献身,这正是一个革命者的爱情观。遗书所表现出的爱国热情、献身精神,堪为今人楷模;它波澜起伏的抒情,曲尽其意的道理,辞真意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是写作的很好范例。具体写作特点有二。
1.笔端饱含感情,融抒情、记叙、议论于一体。通观全文,或直抒胸臆,或婉辞恳言,语言朴素,感情真挚。作者对亲人之爱恋,与家人诀别的悲痛,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慨,为能殉身报国的自豪,种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于笔端,融抒情、记叙、议论于一体,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一个革命志士的忠贞纯洁、坦荡磊落的胸怀。文中不少地方用细腻而富有感情的笔触,详述夫妻间的往事,交代自己的后事,并再三劝慰爱妻莫为失去丈夫而过于悲伤,从表面看抒的是儿女情,但却处处表现出一种英雄气,刚中有柔,柔中见刚,于情思缱绻之中透露出一股堂堂凛凛的浩然之气,在悲痛之中深蕴着雷霆万钧的鼓舞力量。在抒发作者为之奋斗而虽死无悔的崇高理想时却又不流于泛泛的说理,而渗透着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的“人情味”。很明显,作者并非刻意为文,而是其情之所及,即笔之所至。这种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正是文章的成功之处。具体划分,第一、五两段是直接抒情,第三段是充满感情的记叙,第二、四、六段是充满感情的说理。因为情真,所以理切,全篇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用典较多,反觉情深意长,文笔真切   
全文用典10余处,内容涉及历朝历代,经史传说尽用,诗曲戏文兼备,源远义深。或仿效、点化,或比喻、形容,言随意遣,古为今用。一经借引,便立即生色,形象地表达了要说的意思,深刻地表达了未言之情,起到了一般叙写难以起到的作用。例如文中引用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个典故,孟轲原意只是在强调只要统治者把不忍之心推广到百姓身上,就可以王天下,“善推其所为而已矣”,而其他人,则要敬老爱幼,“申以孝悌之义”,具有君子之风。而《与妻书》作者则不仅把尊敬长辈、爱护幼小看成个人的一种美德,而且把它看成社会的一种习尚;不仅把它当作自己追求的理想,而且把它当作大家奋斗的目标。所以烈士才有“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高尚思想,才有“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的豁达气度,把“至爱汝”与“忍舍汝而死”统一起来。可见,烈士投身革命,准备贡献自己的一切是有其充分的思想基础的。
作者介绍: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现福州市)人。父亲在当地中学堂任国文和图画教师。林觉民1900年进入福建高等学堂,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信念。他动员自己的妹妹、嫂嫂和妻子到女子师范学堂读书。1905年,他东渡日本留学,进庆应大学文科,又阅读了大量革命书报,毅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还写了《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论文和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 
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等在孙中山领导下,酝酿广州起义,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回国,准备回福建起义响应。到香港后,黄兴留他协助广州起义,于是他改变了计划,回福州去为广州起义作准备。他召集在福州的同盟会会员。余人,筹办军火,准备在福州西郊西禅寺制造炸药。为了避开清政府耳目,原计划叫自己妻子陈意映装扮孀妇,把炸药装在棺木里,以出殡的仪式,运往广州。但意映已怀孕8个月,难以长途跋涉,只好由方声洞的妹妹方声璧等人化装掩护;秘密到达广州。已是4月27日,他们立即投入起义。林觉民率领敢死队冲入两广总督衙门后堂,发现总督张鸣岐已逃走,就愤然举了一把火,退出东辕门,同迎面冲来的大队清兵血战,不幸中弹负伤,力尽被俘。在清朝官吏审讯时,他慷慨陈词,纵论世界大势和献身革命的道理,怒斥清廷的昏庸反动;他英勇就义时。年仅25岁。
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封给他的父亲:“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封写给他妻子,就是这篇《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林觉民的妻子名叫陈意映,她的父亲是举人,她本人不但通晓文墨,而且在林觉民的影响下,思想解放,自动解放了缠足,投考女子师范学堂,是这所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广州起义失败时,陈意映的父亲在广州工作,急忙派人赶回福州报信。所以,在清廷公文到达福州前,林觉民的家人早已从南后街迁居他处。不久,陈意映生下遗腹子,是男孩,取名仲新。一天深夜,有人从门缝里塞进一小包东西,第二天早晨陈意映发现,是烈士的两封遗书。陈意映读到“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时,晕倒过去。她的身体本来孱弱,终于抑郁成疾,1913年去世。遗有诗稿一册。林觉民的长子在意映死后,由家里长期照顾,不幸也在1915年9岁时患病夭折。次子仲新,1949年上海解放时,毅然留在上海,同年10月回福建工作,曾任漳州市粮食局副局长,1972年退休,1982年病逝,终年72岁。辛亥革命70周年前夕,林仲新曾将林觉民烈士的遗书等珍贵文物,献给人民政府,现存在福建省博物馆内。林觉民烈士还有晚辈亲属林暖苏,是福州画院老国画师。
  补充注释
  1.[如晤]如当面相见一样。旧时书信用语,多用于平辈。
  2.[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语出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3. [司马春衫]春衫为青衫。典见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4. [太上之忘情]语出《世说新语·伤逝》及《晋书·王衍传》:“圣人忘情最不及下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5.[双栖]喻夫妻同居。   
    6.[窗外疏梅筛月影]语出《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空撇下碧澄澄苍苔露冷,明皎皎花筛月影”。
    7.[低低切切]语出《琵琶行》:“小弦切切如私语。”
    8.[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眼成穿,即望眼欲穿。骨化石,故事最早见南朝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行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  
    9.[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故事见唐代孟荣《本事诗·情感》。讲南朝陈代将亡时驸马徐德言的妻子乐昌公主被权豪掠去,后二人重新团聚、破镜重圆的故事。
    10.  [独善其身]语出《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1.[念六夜]廿六日夜晚。念,廿。
 
【模拟试题】
一、基础知识:
1、  选出词义有误的一项:(   )
A.先君子尝言    先君子:已死的父亲
  B.史噤不敢发声    噤:闭口
  C.左公甥也    甥:外甥
  D.漏鼓移则番代    番代:轮换
  2.选出与“则席地倚墙而坐”中的“席”活用现象相同的—项    (    )
  A.史跪抱公膝而呜咽    B.稍稍宾客其父
  C.先破秦人咸阳者之    D.吾得事之
  3.选出“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 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
  B.乃奋臂以指拨眦
  C.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
  D,史公以风庐道奉檄守御
  4.选出对省略句省略成分补充正确的一项    (    )
  A.公瞿然注视,(公)呈卷,(史公)即面署第一。
  B.(史公)为除不洁者,(公)引(之)人。
  C,叩之(以)寺僧
  D,召(之)人,使(之)拜夫人
  5.对下列作品命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临川先生文集》    ②《范文正公集》
  ③《方望溪先生全集》    ④《王右丞集》
  ⑤《稼轩长短句》    ⑥《白氏长庆集》
  ⑦《嘉佑集》    ⑧《柳河东集》
  ⑨《杜工部集》    ⑩《王子安集》
A.      ①⑧/②/③⑤/④⑨/⑥⑦/⑩
B.      ①③⑧/②⑤/⑥/⑦⑩/④⑨
C.      ①③/②④⑨/⑤⑧/⑥⑦/⑩
D.     ①⑧/③⑤⑩/⑥/②⑦/④⑨
二、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阎典史者,名应元,字丽亨。其先浙江绍兴人也。四世祖某为锦衣校尉,始家北直录①之通州,为通州人。应元起掾史,官京仓大使,崇祯十四年迁江阴县典史。始至,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②内地,将薄城。而会县令摄篆旁邑③,丞,簿选懦怖急④,男女奔窜。应元带刀鞑出,跃马大呼于市曰:“好男子,从我杀贼护家室!”一时从者千人。然苦无械,应元又驰竹行⑤呼曰:“事急矣,人假一竿,直取诸我!”千人者,布列江岸,矛若林立,士若堵墙。应元往来驰射,发一矢辄殪一贼。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
①北直隶:今河北省地区。②阑人:擅自闯入。③摄篆旁邑:代管邻县政务。④选
(xǔn)懦怖急:怯懦恐惧。⑤行:商店。
  1.与“始家北直隶之通州”中“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手长铲
    B.吾上恐负朝廷
    C.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D.未尝稍降辞色
  2.对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薄(单薄)城
    B.官(作官)京仓大使
C.然苦无械(机械)
D.直(仅仅)取诸我
3.下列句中“从”的意义、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
A.从我杀贼护家室
B.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C.子路从而后
D.公子从车骑
4.下列各句中“诸”与“直取诸我”中“诸”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诸生学于太学
B.假诸人而后见也
C.予观雁荡诸峰
D.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5.有关阎典史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阎典史的祖籍本不是通州,他四世祖因为为官,才将家搬到通州。
B.由他出面组织抗贼,是因为县令不在当地,且丞、簿又怯懦恐俱。
C.当江盗逼近县城的时候,阎典史挺身而出,使用巧计,将敌击退。   
    D.大敌当前,阎典史不仅拿出自己的钱为大家购买军械,而且亲临前线,亲手杀敌。
 


 

【试题答案】
一、1、C.女婿    2、B。名词意动。A项名词作动词,C项名词使动,D项名词作状语。
3、A连词,其余为介词。  4.D   5、A。籍地、谥号、号、官职、年号、字
二、1、 A  2、 B  3、 D  4、 B  5、 C
 
 
 
年级
高三
学科
语文
版本
开明版
期数
3417
内容标题
《左忠毅公逸事》 《与妻书》
分类索引号
  G.623.3
分类索引描述
  学习资料
主题词
《左忠毅公逸事》 《与妻书》
栏目名称
 同步课堂
编稿老师
丁海燕
审稿老师
 
录入
 
一校
 
二校
 
审核
 

 

相关资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检测练习题
  《夜雨寄北》阅读练习及答案
  《夜雨寄北》练习题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阅读练习及答案
  《齐人有一妻一妾》同步练习
  《变形记》同步练习
  《段太尉逸事状》同步练习
  《阿Q正传》同步练习
  《庄暴见孟子》随堂练习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同步练习
  李白《行路难》同步练习
  《蜀道难》课后习题解析
  《蜀道难》同步练习(2)
  《蜀道难》同步练习(1)
  《说“木叶”》同步练习3
  《说“木叶”》同步练习2
  《说“木叶”》练习题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课外语段阅读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能力提高训练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随堂练习
  《人是什么》同步练习
  《人生的境界》同步练习
  《荆轲刺秦王》同步练习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拓展训练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同步练习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同步练习
  《谈中国诗》课堂练习(无答案)
  《谈中国诗》自我测评(无答案)
  《兵车行》随堂练习(无答案)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随堂练习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我爱语文网(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2